凯发国际·(中国)集团

公司新闻

凯发国际老盛京 据说这个问题难住了许多考生没想到与沈阳有关!

2023-11-10 17:36

  凯发国际中捷友谊厂的胸章,带有那个时代工业文明的特有印记,简单,大方,又有一些装饰主义的风格,总让人想到那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

  几年前,一所知名大学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出了一道分值不低的问答题:请论述中国第一个政府间对外科技合作协定及其影响。

  据说,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时的许多考生。大多数研究科学史的学者,第一时间想到的答案是苏联,因为苏联“老大哥”确实援助了我们太多项目,但正确答案并非如此,而是不为太多国人所熟悉的东欧小国——捷克斯洛伐克。

  这份协定签订于1952年5月,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该协定在中国的执行者,是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汪道涵,他同时兼任“中捷科学与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中国组主席”凯发国际。

  协定的最大成果之一,便是成立“中捷友谊厂”,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国外建立友好联系的工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机床工业基地。相信父辈人都知道,中捷友谊厂的前世今生,见证了捷克技术在特殊岁月里的对华转移,它是当代中国工业技术史的独特缩影。

  中捷友谊厂,又叫中捷友谊机床厂,建于1933年,是日本人建设的一座工厂。50年代,作为和原捷克斯洛伐克友好交往的标志之一,更名为中捷友谊厂。该厂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钻镗床生产厂。

  与机床一相比,中捷的厂房建筑已经寻不到更多的古老元素了,倒是在工厂北门附近的东三省讲武堂遗址成为大看点。

  中捷友谊厂的诞生与当时的大环境不无关系,要想发展经济,在当时,工业是重头戏,这也是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

  谙熟现代经济学的汪道涵,深知现代工业必须是能源先行。先期在上海的合作项目开展得非常成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中捷在机床领域的合作。

  1959年,捷克政府同意并决定:在中国国庆十周年之际,将该厂改名为“捷中友谊厂”,请中国政府选择一个工厂命名为“中捷友谊厂”与该厂对接,以援助中国机床制造技术。这就是“中捷友谊厂”名字的由来。

  1960年1月1日,中捷友谊厂正式被批复。中央如此重视,辽宁省政府当然不敢怠慢。元旦刚过,省政府迅速就此项目成立专班,负责接洽、落实中捷友谊厂这项重要工作。具体工作由辽宁省委黄火青负责。不到半年时间,中捷友谊厂就宣告成立。

  1960年5月4日,中捷友谊厂举行了命名典礼,由辽宁省副省长、沈阳市长刘宝田主持典礼。

  上午十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典礼并正式宣布:命名沈阳第二机床厂为“中捷友谊厂”。

  (1960年5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前左二)、辽宁省委黄火青(前右二)等参加中捷友谊厂命名典礼大会。)

  习副总理发表讲话。他说:“今天,我感到十分高兴的是,在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十五周年的前夕,将沈阳第二机床厂命名为中捷友谊厂。这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烈庆祝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光辉节日的诚挚心愿,而且也具体的显示出中捷两国人民的兄弟情义和亲密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960年5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右四)、辽宁省委黄火青(右三)、沈阳市委焦若愚(左二)在中捷友谊厂命名典礼大会主席台上。)

  (1960年5月4日,中捷友谊厂命名典礼大会嘉宾合影。国务院副总理(一排左五)、中捷友谊厂厂长(一排左六)、沈阳市市长刘宝田(二排左一)等。)

  (1960年5月4日,副总理(前右三)视察中捷友谊厂,前右二为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布希尼亚克)

  一个地方机床厂,拥有这样高规格的成立典礼,可见当时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时任沈阳第二机床厂总工程师的,被任命为中捷友谊厂第一任厂长凯发国际。

  1960年,中捷友谊厂完成产品31种、4647台,创工厂年产量最高纪录凯发国际,并首次完成出口创汇任务。

  纵观整个1960年代,中捷友谊厂生产了中国第一台卧式铣镗床、第一台摇臂钻床并配合中国石油总公司开发出了高精度的机床导轨油,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巨大帮助。

  与其他国家的援助不同,捷克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并不常派专家前来中国,而是以培养留学生、合作研究人员与访问学者的形式为中国培养、训练人才;属于完全的义务援助。

  到了90年代,中捷友谊厂顺应时代需要开始寻求变化,1999年,该厂为上海磁悬浮项目生产了一套磁悬浮轨道梁加工专机,次年,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与中捷友谊厂,联合制造了中国第一套完整的轿车发动机装配线。

  其后,中捷友谊厂重组为沈阳机床集团,短期内发展突飞猛进,其产量名列全球第八,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然是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机床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通过对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三大机床厂资产重组而组建。